【概述】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网友“汶e瑞”为你整理了这篇观《小岗纪事》有感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如果说严宏昌等十八位农民当年按下红手印时的最初梦想是吃饱肚子的话,那么时隔四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后代的梦想又有哪些?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这些梦想的?这些梦想与我们激越的时代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看完由安徽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中共凤阳县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四集电视纪录片《小岗纪事》,或许我们会找到某种答案。该纪录片以跟踪拍摄的方式全景式地记录了小岗村2018年近一年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多方位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给小岗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小岗人如何在新时代下继续书写他们美好梦想的故事。
首先,记录片真实地反映了新一代小岗人不同梦想。十八位大包干带头人可以说是小岗村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农民代表,他们有着辉煌的历史,但这毕竟属于过去。纪录片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小岗村的第二代人和第三代人身上,他们是新一代小岗人。其中周党之、程夕兵、袁怀清、王如霞等人又是第二代小岗人的代表。一方面,他们和自己的父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向土地刨食是他们的主业,所以纪录片给了很大的篇幅记录他们在土地上劳作的情形;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庄稼人,除了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他们还向土地要效益,如周党之创办了创先生态园、程夕兵办起了粮食烘干厂、王如霞经营农家乐和葡萄园等等。第二代小岗人的主要梦想是致富奔小康,而这种梦想在小岗村已基本实现。借用十八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的说法就是,现在小岗村家家户户“吃不愁,穿不愁,家家还住着小洋楼”。这里,严金昌的话就将前两代小岗人的梦想连接了起来。
与自己的祖辈父辈不同,第三代小岗人的梦想是彩色的,他们将梦想的目光投向了更辽阔的远方。他们似乎离土地很远——或在外打工(如周南夫妇、袁正夫妇),或参军入伍(如程欲望),或回乡创业(如殷慢利、袁阳),或考上大学(如严海月),就连几岁的严宏昌的孙女严润玲都奶声奶气地说将来要报考北京大学这一美好的愿望。但他们又离故土很近很近——每当农忙季节,袁正就会从打工地返回家乡,帮助父母收种庄家,农活技术丝毫不比父母差;而春节,他们更像候鸟一样纷纷飞回故乡小岗村,说着当地的方言,喝着家乡的泉水,议论着村中的人事……纪录片中给他们的镜头虽然不多,但已将第三代小岗人心中各自美好的梦想清晰地表达出来了。他们身上,既寄托着祖辈父辈的希望,也寄寓着小岗人未来的希望,所以当殷慢利、袁阳回乡创业时,当杨伟说“小岗村要发展,作为我们年轻人要带头干”时,他们就开始自己梦想的脚步。这脚步,是从故乡小岗村开始的,一如当年祖辈们的果敢与豪迈、父辈的从容与坚忍。三代人的梦想殊途同归。
其次,纪录片真实地展现了小岗人实现梦想的途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同样,梦想的实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是要通过艰苦的奋斗换来的。《小岗纪事》就真实地展示了几代小岗人为实现各自梦想而奋斗的过程。周党之在遭受五十年之未有雪灾损失后又重振旗鼓,办农家乐、经营果蔬大棚,“人老心不老从头再来,棚倒人不倒永不言败”的春联是他的自我激励;种粮大户程夕兵在天灾欠收、建厂资金受阻等挫折面前,依然保持乐观,“亏了也要干”是对自己的加油鼓劲;程欲望为实现自己飞翔的理想,毅然投身军营,“是跪是爬,我把它走完”是他对自己的庄严誓言……
小岗人爱说“家败”这个词,它的大意是遇到烦心事、不顺心等。这种口头禅,一方面表明小岗人面对现实困难时某种自嘲与乐观,但另一方面,其背后表现的是小岗人一种对事物的预见能力与超前意识,一种对实现梦想之路的某种清醒认识。透过这种表达,我们看到的是小岗人如何避免“家败”时的某种未雨绸缪。这种为梦想而奋斗的不屈不挠的韧性精神,正是小岗精神的有力体现。
第三,纪录片真实地揭示了小岗人个人梦想与时代梦想的关系。个人梦想的实现离不开时代这个大舞台,个人的梦想也是整个时代梦想的一部分。这里,有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所以第一代农民严宏昌高度关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三农”的论述;这里,有地方政府扶持,所以周党之、程夕兵们在困难面前寻求当地相关部门的援助;这里,有基层干部的不辞劳苦,所以王如霞经营农产品专卖店时会想到当年驻村第一书记沈浩的谆谆告诫。“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因此,《小岗纪事》生动地解释了几代小岗人“个人梦”与“时代梦”的“源”与“流”的关系。正是有了国家这个源头活水,才有个人梦想的涓涓细流。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始发地,凤阳小岗村既是一个象征,也是一座丰碑。她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也是一块梦想的土地。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其实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村庄故事的缩影。明乎此,我们就能看到《小岗纪事》故事背后编导们的良苦用心。该片也是近年来以小见大手法反映改革开放四十年辉煌成就的佳作之一,值得我们反复观看和细细品味。
(陈宗俊: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