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感动中国》观后感【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观看专题节目《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篇一
虽然我们没有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也没有生活在穷乡僻壤等待我们去解放的贫困山区。生活在太平盛世衣食无忧的社会中难道我们不应该去思考我们应该实现怎样的价值吗?
即使心之所向不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也不是教书育人的园丁,不是驻守边疆的战士亦不是解放劳苦大众的英雄,但我们也要记住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去奉献的一份力量。
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引水的黄大发,36年只为当初的誓言。想到古时候的君王坐拥天下又如何,想到现如今的富豪身家万亿又如何?却不及老人实现誓言时,站在亲手开凿的水渠上,那双噙着泪的双眼,告诉我什么是平凡可贵。
告别康桥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黄大年,透支着自己的生命,用七年的时光奋斗在祖国科研事业的前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为科技强国的梦想在奋力拼搏。
卓嘎和央宗的巡边守边,32年风雪中对家园对国土的坚守,“家是玉麦,国是中国”,那一面面飘在风中的旗帜,是那位老父亲心中对祖国的深沉的爱意,一代代的继续和传承。
善意匿名捐款十四年的兰小草,直到走后才被人知晓。人们总说好人会受到上天的眷顾但一个个走后被人悼念的灵魂,却看不到好人一生平安这句话朴实的道理。不过这也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只会为这满满的善良和伟大的爱动容。
为他人奉献是大爱值得敬重,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中,对妻子的不离不弃一辈子的守候也同样让人敬重。她是他心目中的女英雄,她那满是伤疤的身体却换回他的一见钟情,这难道不是对颜值主义的一种讽刺。有些爱情在剥去华丽外表下只剩毫无真情的浅薄。
有的人在死后,被人悼念被铸以丰碑纪念。有的人在暮年垂死之时,获得他人最崇高的敬意。我相信奖励荣誉对于他们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可贵的是真诚是善良是毫无保留勇敢付出的真心,而不是为了一个什么目的虚伪做作的表演。
我无法穷尽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和内心满满的感动。但我想记住这种复杂的感情,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去。用平凡用坚持用爱,去书写“伟大”哪怕是穷其一生的平凡人的伟大。
观看专题节目《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500字篇二
感觉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并没有以往那样的让人感动,但是仍有很多让我印象很深刻。
其中义薄云天的一位军人刘俊贵,只因风雪之夜的一次生死相托,他为班长在天山守墓不知道多少个三年。还有格桑花开的最美乡村教师,一名西玛拉雅山下的园丁。她在一米多宽的山路并且泥泞不堪,下面就是悬崖的情况下,每天护送孩子回家,坚守在雪山和河流之间,与危险相伴。姚厚芝,一位慈祥母亲,在自己患有乳腺癌的情况下,她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她的孩子,想到他们将来的生活,将来的学费。病压垮了她的身体却没有摧毁她的母爱,她用她仅存的生命日夜的去完成清明上和图刺绣,为的只是自己死后,孩子以后困难了可以买些钱得以生活,如果是我以后会有她这般坚持与付出嘛。
还有一位龚全珍老人,在之前习近平接任之时就认识了,习近平主席亲切的称她为老阿姨。当时我很疑惑,心想她到底有什么来头。现在知道了,原来是一名将军夫人,放弃高官厚禄跟着将军当农民,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坚贞,将军离世了却留下修好的水渠,大桥,良田。老阿姨继夫继续把温情留给乡村百姓。她说,日子虽清苦但是心里快乐,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真心诚意对大家付出,大家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也会牢牢的记住这些话。
今天的整个评选让我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有付出才能有回报,学会坚持,学会爱人,懂得感恩,做一个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的人。
观看专题节目《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800字篇三
昨晚我看了CCTV中央一频道,有白岩松等节目主持人主持的“感动中国”现场直播。我看着感动着,也在一旁情不自禁的泪流满面着。“瞬间的颁奖,却拢聚了一个人的半生时光来兑现此时的亮点”。每一个人的故事画面都有辛酸,每一段辛苦的情节背后都有眼泪,在电视机前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的家人。人生不易,生活不易,要想做自己想做的更是不易。“千辛万苦的是人生,简简单单的是岁月,平平淡淡的是生活,时光磨砺的是性情”。“一个人只要不在生活的磨难中屈服,只要不被命运的捉弄压垮,只要不被恶患的疾病哀苦,只要不被外来的灾难低头”,那就是我们值得尊敬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更加值得我们爱戴赞美的。
一个人物有一个人物的平凡事迹,一个人的脚步有一个人的操守时光。这些感动中国的人,彰显了中国人的梦想和韧劲,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的励志精神和坚持态度。这些感动中国的人,“熬老了人生,却也年轻了自己的生命”。一位九十八岁的河南老人还一直用余晖给病人散热;一位为了给孩子上学挣取费用,不惜身体患癌的病痛妈妈;一个为了下水救人,瞬间改变一生悲惨命运的品德高尚之人;为了梦想一年一季的在田野里研发,开采的现代农民;还有为了大山的孩子,为了家乡脱离贫困,情愿放弃在都市发展的爱心老师……那些感动中国,感动着世界的善良人们,她们温暖着中国,也温暖着我的心。
看了一个多小时的节目,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解读着颁奖词,句句感人,声声沁心。夜深了,我好长时间不能安然入眠,脑子一直在想!如果中国人都有那么一份爱心,都伸出温暖的手助人,都为家乡、为国家、为社会做些事情?用自己的力量去做点自己该做的,那么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会更加和谐平安。“现在时光熬老了我的容颜,岁月夺走了我的青春,可今天的我还有一缕余温,还有满满的热情,那我就不能在家闲置”。我要用我的微薄去关住我该关注的,去帮助我该帮助的亲人和朋友……
观看专题节目《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700字篇四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节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动不已。有被称作“氢弹之父”的物理学家 于敏老先生;有在贵州贫困山区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有为了孩子学习而与孩子同桌16年的陪读母亲;也有敢于与暴恐分子作斗争的警察叔叔木培提;还有为了远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医务人员……。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于敏老先生,当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于老先生的儿子接过奖杯的那一刻,距离我国第一颗氢弹,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朱光亚院士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唯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
那是一段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一代物理学家的故事。1966年12月28日,我国进行了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这次试验的测试结果,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核试验基地都是在条件恶劣的高原和大漠上,当时40岁的于敏身体虚弱到这样的程度:从宿舍到办公室只有百米的距离,有时要歇好几次,上台阶要用手帮着抬腿才能慢慢地移步。由于过度操劳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现场。但在那样高难度、高辐射的条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 经过无数次的测量,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于老先生这一辈子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他这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要学习他那宽大的胸襟,坚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观看专题节目《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600字篇五
满含热泪看完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那一个个使人热泪盈眶的画面,让我掩面深思,他们那种爱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在这个简单的却又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是一群生活中的普通人。在2014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他开始了助学之路。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了很多,我们也不能只沉浸在感动的时光里,我们应该让自己平淡无奇的生活多一抹亮丽的色彩。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帮助弱者、专心工作等都是我们应该做的,虽然是一些微薄的行为,但是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点爱,还是可以感动世界的。能感动他人的人,是高尚的;懂得感动的人,是幸福的。学习他人的无私,传递爱的宣言,践行爱的承诺,奉献自己的力量,让爱充满人间,让感动长存人间!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感动中国》观后感【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