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初二上册第一章生物考试知识点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篇一(1)水螅生活在淡水中,通常会固着在水草上。身体浅褐色,成圆筒状。
(2)水螅的身体前端是口,后端是基盘。
(3)水螅口的周围有5~12条触手,触手上有许多腔肠动物所特有的刺细胞。
(4)身体呈辐射对称,即身体有多个切面可以将身体切成两个对称的部分。
(5)取食方式:以水生的小动物为食,先是用刺细胞中的毒液及刺丝将小动物杀死,然后用触手把食物送入口中。
(6)消化方式:食物由口吞入消化腔(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空腔)中,小部分在消化腔中进行胞外消化,大部分在内胚层细胞中进行细胞内消化。
(7)水螅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仍然由口排到体外。
(8)水螅的体壁由内、外胚层和内外胚层之间的中胶层构成,它是两胚层动物。
初中生物专项题解题技巧 篇二分裂、复制图解法。
初中生物凡是涉及细胞分裂、复制的题目,都可以用一个方法——画图解决。在草稿纸上把细胞分裂过程或DNA复制过程画出来,或几个关键图形(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画出来,结果便一目了然。
实验设计题。
初中生物实验题是高考生物的重头戏,而实验题的灵魂是实验原理。所以要深入的理解实验原理,这样才能准确寻找到实验的单一变量,进而按照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准确设计实验。
例如:“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的实验中,光照就是单一变量,创设的条件就是有光、无光两组。其他条件如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植物种类、数量等都为等量。
这样,整个实验的框架就搭好了,而这种题的得分也必然会很高。
图像、图表题的一些技巧。
初中生物曲线图题可以用“读轴——看线——综合分析”三步进行分析,即先看横纵坐标的含义,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包括数量单位也要看清楚,是量还是率。
如:种群增长数量还是种群增长速率,然后分析曲线的走向,有没有转折,如:光合作用曲线中的限制因素问题。最后综合分析曲线含义。
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篇三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菌落的大小
观察菌落 菌落的形态 区别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菌落的颜色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接种
恒温培养
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过程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归纳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二、细菌
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列文 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菌
19世纪中叶,巴斯德研究细菌,说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德
大小:个体微小,高倍镜或电镜下可见
形态:单细胞,有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形态和结构 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构成,无成形的细胞核;鞭毛、荚膜、芽孢
营养方式:没有叶绿体,异养型,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方式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遇到不良环境,可形成休眠体芽孢,速度很快。
三、真菌
多细胞个体:蘑菇:食用或者药用
1、各种各样的真菌 霉菌:青霉和曲霉的观察比较
单细胞个体:酵母菌:酿酒、做面包等
2、主要特征: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3、真菌的繁殖:孢子繁殖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着参与物质循环
细菌引起人或动物患病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
真菌引起人或动物患病:足癣
2、引起动物或人患病 真菌引起植物患病,小麦叶锈病
生产应用:以菌治虫
共生的概念
3、与动物共生 真菌与藻类植物共生形成地衣
共生举例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植物共生形成根瘤
肠道内细菌与动物(包括人)共生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发酵现象
发酵原理
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发酵技术的应用及其产品
甜酒的制作
分析食品腐败的原因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食品保存的原理
分析并归纳食品保存的方法
抗生素的概念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3、细菌、真菌与疾病的防治 转基因技术与胰岛素
4、细菌与真菌与环境的保护:污水处理厂
初中生物学习技巧
很多人认为生物很简单,只要多做题,就会提高生物成绩。这是错误的观点,学习生物和学习其他理科一样,都在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初中阶段的生物有很多名词、术语我们是不懂的,所以大家可以采取先记忆后理解的方法,在记好基础知识后,再去理解重要知识点。
初中生物学习中,有很多实验。这些实验是生物学中的重点,每年中考出题时,实验题都是出题的重点难点。所以,想要学好生物,同学们一定要将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探究活动都掌握清楚。
生物单细胞生物知识点
1、单细胞生物:眼虫、大肠杆菌、酵母菌、草履虫、衣藻、变形虫
2、观察草履虫时,棉花纤维使草履虫得运动速度变慢,利于观察。从培养液的表层吸一滴是因为草履虫需要氧气,都聚集在培养液的表层。
3、草履虫的结构:(1)胞肛: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胞肛排出。(2)食物泡: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流动,期中的食物逐渐被消化。(3)口沟:细菌和微小的浮游植物等食物由口沟进入体内。(4)纤毛:草履虫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5)表膜:氧的摄入、二氧化碳的排出都通过表膜。(6)收集管、伸缩泡:把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收集起来,排到体外。(7)细胞质(8)细胞核:大核、小核。
4、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鱼类的天然饵料)也有害(疟原虫、痢疾变形虫、赤潮)。
5、赤潮是水体受到污染,大量含氮、磷的有机物排入海洋导致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6、草履虫是一个生物体,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食盐对于草履虫来说是不利刺激,肉汁对草履虫来说是有利刺激。
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篇四1腔肠动物
1.1腔肠动物的特征
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1.2水螅
运动:身体只有上下,不分左右,辐射对称,利于捕食和防御
消化:内胚层围成消化腔,与口相通,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 ……此处隐藏8160个字……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
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考试前认真查看就可以了。
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篇九一、动物(第一章至第三章)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 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 ③甲壳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3、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来取食和避敌。 ②用鳃在水中呼吸
4、陆地环境特点与陆生动物的适应:①气候干燥……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如角质的鳞或甲,外骨骼。 ②缺少水的浮力……具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有多种运动方式。 ③气态氧供呼吸……具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蚯蚓例外,靠体表呼吸) ④昼夜温差大,环境变化快而复杂……有发达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5、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6、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叫环节动物,如蚯蚓、沙蚕、水蛭
7、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体表被毛,体腔内有膈,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8、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而维持体温的恒定,使体温不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反之,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动物是变温动物,如蛇、昆虫等。
9、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10、兔:体表被毛,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体温恒定,牙分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在细菌作用下,有助于植物纤维质的消化),大脑发达, 四肢灵活
11、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12、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蝙蝠、鸟类等
1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②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③骨坚而轻,多气质骨,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④胸肌发达⑤食量大消化快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完善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14、鸟类适于飞行的主要特征?
a) 1.体形为流线型——可减小飞行阻力2.体表被覆羽毛——保温和飞行 3.前肢变成翼——扇形适于扇动空气 4.胸肌、龙骨突发达——适于完成飞行动作 5.体温高而恒定——释放大量能量适于飞行 6.骨骼中空——可减轻身体比重 7.体内有气囊 8.食量大,消化吸收能力强
15、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是也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
16、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17、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
1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或骨、关节、骨骼肌】
19、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骨骼肌受神经刺激后有收缩的特性
20、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所以与骨相连的肌肉至少有两组,相互配合完成各种活动【特别是伸、曲肘动作: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
21、运动系统在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运动能力发达,利于捕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22、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等。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因为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24、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25、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当稳定状态的现象
26、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播种
27、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28、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如用瓢虫杀灭、控制棉蚜数量
29、动物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30、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它可节省费用,简化程序和减少污染
3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了解常见仿生例子)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初二上册第一章生物考试知识点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