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浅谈古代麻醉的可行性

时间:2024-01-26 18:19:50
浅谈古代麻醉的可行性[本文共1167字]

浅谈古代麻醉的可行性

从古至今人的生命都有固定的流程,而生病看大夫也是每个人的常识。作为目前唯一历史保留较为完善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着自己所特有的医疗文化。同目前主流西医的对症治疗不同,中医治疗的角度更注重和谐统一,而不是单盯着一个系统治疗,指哪打哪。这一点是我对中医尤为敬佩的一大原因。

当然,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不少人反对中医,全盘接受西医的理论思想而直接摒弃中医文化。这其实是震惊我的,尤其是好多人都说中医完全治不好人这一点。不说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多少人,单说中医药方的神奇都是目前西医不曾具有的。我们不同的草药混合在一起,便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不是说西医每种药物的成分如此明确不好,只是想表示一种草药中可能不只有一种成分对人体有效,而目前的分离技术可能无法探索出混合草药中所有的成分。但这药方却是能够温和治愈疾病的。

可惜的是清灭以来人们对中医的不重视使得过往的诸多中医秘方步入尘土,这其实是中国的一大损失。就拿麻醉来说,这一词的起源主要来自古希腊,而后续的发展则重点是在西方。

但不要忘了,我们国家对麻醉的这一手段应用的更为早。大约写成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上说:“其草有萆荔”,“食之己心痛”,“有鸟焉……名曰嚣”,“食之已腹痛”。以上记载说明,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某些植物和动物体有止痛效果。更别说神农尝百草后流传下来的《神农本草经》也记载了诸多镇静止痛的药物。随着历史的发展,麻醉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甚至外科手术早在三国时期便已经做过,而隋代更是出现了断肠缝连的腹腔手术。

当然,古代的麻醉药物为了方便以及发挥最大的疗效,勤劳的古代人民把麻醉药物浸在酒里,制成麻醉药酒内服或外敷,以及用酒吞服麻醉药。而这一方法更是应用到军事领域,处理军人战场的刀剑伤。

至于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收录了民间医生的麻醉药方和催醒方剂。如《串雅内编》的“换皮麻药”,由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四味药组成,服后如同睡熟一般,“任人刀割,不疼不痒”,已经是一种很好的全身麻药。而他收集的中药催醒剂由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组成,该剂运用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针对病人麻醉和手术以后病体的状况,在解决催醒为主的矛盾中,并注意到整个机体的调整与恢复,故较前代有所发展。

在了解以上这些后,我不禁畅想起来未来如果将中医麻醉的相关技术应用到临床上,是否便不用静脉给麻了,毕竟古代的麻药多是外敷内服也能做到任人宰割,不疼不痒的程度。这样一来麻醉医生的风险也会减小,只用在手术前让病人服用麻醉剂,再在病人需要苏醒的时候为其使用催醒剂。当然如果可以的话,催醒剂最好是像鼻烟壶那样的,直接让病人吸入即可。

如果需要的是局麻的话,倒可以用麻醉药酒外敷,同时辅以针灸麻痹神经即可。当然,如果麻醉时间不需太长也可直接针刺兴奋神经血管。如此这般,麻醉医生的前期准备无需太多即可完成对一位患者的术前准备。

这些许未成熟的想法只是搭建在了解的相关中医知识当中,但是限制中医式麻醉的根本是药方的不完全,不是计量不定便是方子缺失。但我仍希望在未来的某天能看到中医式麻醉进入手术室。

《浅谈古代麻醉的可行性[本文共116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