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扬州慢》优质教案精品多篇

时间:2025-04-24 08:53:47
《扬州慢》优质教案精品多篇

【摘要】《扬州慢》优质教案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扬州慢》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flash音乐《烟花三月》。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地方?----扬州。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

(扬州风光图片一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晚唐诗人杜牧非常喜爱扬州这个地方,写下很多关于扬州的诗句:

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从这些诗词中可见当时扬州的繁华,可谓盛极一时。

几百年后。到了词人姜夔生活的时代,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纪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2、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3、题解。

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扬州慢)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扬州慢)

明确: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三、整体把握。

一)、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自读,齐读。

1、提示: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2、要求:

感知文意、正音释词、体味意境。

二)、学习小序。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

三)、学习词作。

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

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明确:“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明确:昔日繁华的扬州城我们可以称之为:名都。

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

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明确:繁华热闹。

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今日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引用诗句,可以加深词的意境,促人联想而意于言外。

6、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

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

四、理解想象。

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 ……此处隐藏27235个字……霖 铃     扬 州 慢

[教学目标 ]

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

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

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

[教学难点 ]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探海导航

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

《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

二、思路结构

《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

《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三、疑难指津

《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四、语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

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

画相通,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诗可配画

画可配诗。该句诗兼

有诗情和画意,请试

为之配画。只要能体

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

例如右:画中有流水

潺潺,扬柳依依,晓

风拂拂,燕子飞飞,

残月隐隐,诗人提壶

独行,似醒似醉。

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

五、名题讲析

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

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 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 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 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

六、风景剪辑

剪辑1:

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剪辑2:

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扬州慢》优质教案精品多篇范文。

《《扬州慢》优质教案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